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金年会跟着哪吒游大沥!广佛周边这个岭南水乡火了

发布时间:2025-03-06 15:41:08

  前段时间,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出圈”,使得一股“哪吒旋风”席卷海内外,也让这条拥有哪吒庙的古村火了!

  白沙大庙曾被称为北帝庙,亦意为“白沙最大的庙宇”,据道光《南海县志》记载:白沙北帝庙(大庙)建于南宋咸淳十年(1274)。大庙香火不息,明、清时尤为鼎盛。

  大庙经历过许多的风风雨雨,大庙曾多次成为行政或教育场所,期间,其内关帝厅曾作为乡公所办公之处,也曾充当过植桂书院的“教室”,也曾是做藤编的居民委员会,第一代大庙于1956年拆毁,用于乡政府用房的改造工程。

  2018年正式改建为乡情馆,通过图片、实物及文字,反映出历代白沙人勤劳、坚毅的秉性。2023年,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为契机,深挖白沙红色文化和本土文化,对乡情馆进行活化改造,重新规划提升,讲好“二陈”(陈普铭、陈泳臣)、“四杜”(杜路、杜国栋、杜国彪、杜福)红色故事等先辈的故事,塑造红色教育展示基地,打造乡村红色文化宣讲宣教品牌。

  白沙兴隆村孖庙桥旁边有一座哪吒庙(又称孖庙,据村中老人回忆,原本哪吒庙旁边有一间财神庙,在财神庙还未全毁时,墙头还有一石刻“财神庙”横额,所以人们还习惯称哪吒庙为孖庙的由来),曾于九年(1920年)重建。由于年久失修,哪吒庙多次倒塌。

  2022年,在白沙社区党委的带领下,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由兴隆4个经济社组织实施,成立哪吒庙重建委员会,共同商讨重建事宜。2023年3月1日,哪吒庙重光。为了继续弘扬哪吒的勇气与坚定精神,在年轻一代中传递无畏和坚定的信念,经过广泛征询村见和建议,定于每年的正月十九在哪吒庙举办新年祈福活动。

  太子庙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于庚寅年吉月重建,供奉着哪吒三太子。太子庙几乎和三堂书院有着一样的格局,稍微窄了一点儿的门面,敦实大块的灰砖,赤朱色的铁环大门,青色的瓦檐,浓重的蓝色题字,廊前两级的石阶,同样在紧邻着河涌砌出的石堤上拔地而起。和三堂书院一样,归属于陈、沈、冼三姓人家共有。

  白沙小学虽然只是一座村办小学,却有着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和几乎未曾中断的办学经历。1929年建校,当时起步于孔安堂的白沙小学还不叫白沙小学,而是名为“公正学校”,寓意公义与正直。1930年更名为“白沙二小”,校训是“诚、朴、勤、慎”。

  现在白沙小学的后门和凉亭都是当时建成后留存至今的,虽然历经多年,但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当年的古朴与庄重。

  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由清代时有名的沈氏将军以及南桥冼、沈、陈三姓人共襄善举而建成,故取名“三堂”书院。

  “三堂书院”,名为书院,实为祠堂,为三姓家族团聚,供祭祖先的场所,其后三家请私塾在此为子女启蒙,方为名副其实的“书院”。经过2018年修葺维护后,开放给居民参观,同时开展一些文化传统保育项目,如文化历史导赏、开笔礼、书法义教、宣讲等活动。

  2023年9月吸纳一批书画爱好者,组建成三堂书院书画社,新春对联写作、各类书画展等活动。至今已开展粤语专题、诗词专题等书画展。

  2024年5月,在社区党委的积极推动下,白沙社区书画文化艺术专家库揭牌仪式在三堂书院举行,吸纳20位专家人才,以三堂书院为载体,融入党建、文明教化、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策划等新时代功能,盘活祠堂特色资源,有效拓展和巩固了乡村文化阵地。

  2025年1月,南海区老干部书画会白沙三堂书院创作基地在三堂书院正式挂牌成立。既进一步丰富南海区老年干部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又一重要举措。

  杜氏大宗祠是白沙现存最大的祠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兴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曾迁建它处。原为三进式结构,镬耳山墙硬山顶,内为抬梁式木架构,20世纪50年代第三进被拆,先保留头进、二进及回廊。1958年后,剩下的两进就做了藤业部(农业)。后迁回原址,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宗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并于2006年10月被公布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门两侧有楹联“文章传旧绪  忠孝绍前徽”。从字面理解对联的意思是:文章要传扬先人留下来的功业,忠孝要继承祖先的美德。杜氏大宗祠堂号“孔安堂”,主要意思是宗庙建成,供奉祖先于此,是非常安详的,以后不再迁建。祠堂内有一块《迁建杜氏大宗祠碑记》,有“宝田世泽”之刻印。

  1938年9月,彼时日寇侵华、广州沦陷澳口、南岸等乡民近300人逃难至西郊牛牯沙(大尾),流离失所的乡民们陷入生存的困境,正是在这生死关头,杜氏大宗祠以最大的热情接纳了苦难的同胞让他们在祠堂的后楼安定下来,为他们解决了食宿问题,一直到情况比较稳定了,杜氏大宗祠才送客回乡患难见真情,因此大家就结下了不解的“乡亲”之缘。

  陈溪祠堂分为三间祠堂,一列排开,占地1000多平方米,分别为陈氏大宗祠(堂号崇敬堂)、瑞诚陈公祠(堂号敦本堂)、云庄陈公祠(堂号申锡堂),其中崇敬堂最早建于清朝中叶,敦本堂、申锡堂建于清光绪辛丑年。

  陈溪祠堂位于大沥镇白沙村委会陈溪村东街,其中云庄陈公祠确认为南海区不可移动文物,始建于明朝,清光绪年间与1997年曾维修。

  云庄陈公祠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和风起云涌的南海县休戚相关。1928年底,广东各级党组织开始遭受破坏。同年11月,广东省委决定恢复设立南海县委,联络地点设在陈溪乡(即云庄陈公祠),白沙也成了南海红色力量重新积蓄的地方。南海的党人从白沙重新出发,工农运动又重新活跃,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他们又成为战斗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

  祠堂承载着祭祀祖先、宗族议事等重要功能,如今也作为基地,成立了陈溪龙狮队、陈溪曲艺协会等,成为龙狮非遗传承保育以及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白沙社区杏花桥为南海区不可移动文物、佛山市优秀历史建筑。该桥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十一年(1861年)重修,清光绪三年(1877年)重建。清乾隆、咸丰年间为石墩木梁桥,光绪年间重建时改为石梁桥。

  桥梁为南北走向,为双墩单孔石梁桥,桥长10多米,桥面总宽度2.2米,内宽1.85米,高6米。桥墩全部用红砂岩石砌筑,桥面和步级由花岗岩石铺成,桥面由5块花岗岩石拼合组成,每块石长7米,厚0.35米,两侧有0.5-0.6米高的花岗岩石护栏,桥两端砌有5级台阶,桥中左右两侧石梁刻有“杏花桥”3个大字。

  白沙社区依托现有“一河两岸”风景,对老旧破损的桥梁进行改造提升,实施“一桥一策”和“一桥一景”的改造提升思路,投入约154万元对白沙大桥、陈溪桥、南滘桥、农会一桥、农会二桥等五座桥梁实施改造提升,注重桥、亭结合,突破了传统桥梁的通行功能,成为观赏性、实用性兼具的新地标,重塑岭南水乡文化特色景观,现如今,新旧市民可以在桥上避雨歇脚、闲话家常。

  陈溪涌位于白沙社区陈溪村,是一条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河涌。为改善村内交通环境,回应村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在2023年6月,陈冲片经济社党支部启动陈溪涌堤岸整治提升工程,投入约356万元,对全长约1.2公里,宽度6米的河岸实施陈溪涌堤岸整治提升工程,值得一提的事该工程也是白沙社区党委八大民生工程其中之一。

  通过清拆沿岸“四乱”,重新规划建设道路,铺设下水管网,加装护栏和人行通道,种植绿化,打造“四小园”等系列措施,为广大居民群众打造一河两岸乡村振兴示范带,融入了文化元素,通过设置文化墙、历史展示牌等方式,展现陈溪涌的历史记忆和岭南水乡文化特色,将陈溪涌河岸打造成集休闲、娱乐、观赏于一体的生态空间,提升了整体环境品质。

  如今,陈溪涌河岸整治提升工程已初见成效,干净整洁的路面,有序停放的电动车。附近的居民们,或是在崭新的步行道上悠然散步,或是小公园上惬意休憩,曾经无人问津的陈溪涌河岸,为贯通陈溪新旧村南北走向的主要干道之一,成为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展现白沙社区 “百千万工程” 成效的一张亮丽名片。

  白沙美食广场位于白沙沿江路15号,以时下最流行的集装箱作为营地,主营的食品有各类特色小吃,烧烤类,炭炉鸡煲等。

  广场通过引导沿江路周边区域流动摊位规范经营,激发商业活力营造的同时,满足市民生活需求,成为年轻人青睐的休闲娱乐地点之一,实现城市管理秩序与环境品质的双重提升。

  Nice·旧倉位于南海区大沥镇黄岐白沙三乡路以南1号,是约400m²的城市旧改项目。项目利用老旧厂房改造成为年轻化的潮流休闲空间,把岭南风格刻印在店铺的IP里,打造金沙洲具有特色文化的店铺。

咨询热线:841159128637
LINK 友情链接: 优酷 京东 淘宝 微博
Copyright © 2012-2024 金年会|金年会·jinnian(金字招牌)诚信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