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金年会3月全国100家博物馆的100个热门展览!

发布时间:2025-03-06 04:05:45

  本展览从故宫珍藏的清代宫廷和田玉文物中,遴选出258件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包括汉代和田子料玉辟邪、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五宝之首的“大清受命之宝”、镌刻乾隆皇帝御题诗的采玉图山子、反映清朝与域外地区交往的痕都斯坦玉器等重要展品,其中130件珍贵文物为首次展出。

  展览展示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馆藏的279件(套)陶器、青铜器、金银器、玻璃器、壁画、雕塑等不同类型的珍贵文物。展览通过“寻美,永恒的主题”“爱美,不变的天性”“镌美,卓越的塑造”“美,无尽的求索”四个单元,从古希腊充满艺术想象的日常用具、精美别致的妆容服饰,到令人叹为观止的雕塑,再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公元前1世纪近5000年的漫长历史中,古希腊对“美”这一主题的执着追求和多元创造;展现了“美”在古希腊精神世界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古希腊人通过对“美”的探索实现自我超越,并引导观众对“美”之于人类的特殊价值进行深入思考。

  作为首都博物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系列展览的重磅展览之一,此次展览汇聚了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等希腊境内14家博物馆和文物机构的270件(套)藏品。展现了古希腊社会和文化风貌,为观众徐徐展开一部全景式古希腊历史画卷。

  本次展览通过窑火万年、璞玉良工、吉金奇技、服锦华章、匠心妙手五大单元,全面展示对陶器、玉器、青铜器、纺织品的科学研究成果与文物保护技术,并专门设置实验室考古展示区域,让观众近距离、真实地感受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的魅力。

  本次展览内容丰富,展出珍贵化石与精致模型约210件,将为观众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古生物视觉盛宴。展览共分为五个单元,全方位展示了寒武纪澄江生物群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展陈面积约800平方米,展出图片170余张、文物230余件/套。展览旨在全面回顾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党对文艺事业孜孜不倦探索的基础上,聚焦香山时期中国党对文艺事业的接管及改造,重点突出新时代文艺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彰显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山西永乐宫,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元代官式建筑群,以精美绝伦的元代古建筑、壁画闻名天下。本展集萃重磅文物,融合新锐数字多媒体技术,打造一场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盛宴。展览现场可以让您沉浸领略永乐宫壮丽深邃的艺术之美,感受蕴藏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生命力量。

  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与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联合主办,共展出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明代吉祥动物纹瓷器120件,同时展出恭王府博物馆馆藏清道光年绿釉鹦鹉一对。

  此次展览由首都博物馆、北京画院、荣宝斋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并得到了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辽宁省博物馆、湖南博物院、梅兰芳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李可染艺术基金会、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的鼎力支持,汇聚200余件齐白石艺术珍品,通过绘画、书法、篆刻、文献,以及数字科技等新型手段,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深入探索齐白石在北京的艺术生涯和交游历程,为观众打开一扇了解北京历史人文的别样窗口。

  本次展览汇聚了来自天津、河北、河南、陕西、甘肃、湖南、江西、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等11个省份的16家文博单位的近400件/套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涵盖了青铜器、陶俑、玉器、金银器、竹简等多种类型,每一件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此次展览荟萃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昭陵博物馆、乾陵博物馆、西安市长安博物馆、宝鸡市凤翔区博物馆、长武县博物馆等陕西省八家文博单位的120件(套)唐代文物,涵盖陶俑、金银器、瓷器、三彩器、玉器、铜镜以及佛教造像等多种类型,它们不仅彰显了唐代工艺的卓越成就,还生动再现了长安城的市井生活与繁荣景象。

  展览以时间为轴、空间为纬,遴选河北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窑、福建德化窑代表性白瓷文物及当代河北与福建德化白瓷艺术家优秀作品303件/套,梳理古代白瓷技艺的发展历程,凸显现当代白瓷艺术的创新成就。展览分为古、今两个单元,展出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博物院、定州博物馆、曲阳县文物保管所、邢台博物馆、临城县文物保管所、内丘县文物保管所、磁州窑博物馆、峰峰磁州窑历史博物馆、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井陉窑文化博物馆等15家收藏单位的精品白瓷文物107件/套;展出140位当代河北与德化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等优秀白瓷艺术作品196件/套。

  本次展览所展出文物数量的四分之三,来自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南阳市博物院、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韩城市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襄阳市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榆社县化石博物馆16家文博单位。

  展览汇集汇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宜昌博物馆5家文博单位各类精品160余件,诠释探索独特而迷人的巴文化。

  本次展览由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中国观赏石协会古生物化石专业委员会主办,山西自然博物馆承办,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和山西省观赏石协会支持,共有10余件珍贵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及30副工笔国画作品展出。此次展览以古生物科学和中国传统绘画技艺相结合,用中国古典美学阐释远古恐龙的身姿,在展览形式上是一次大胆创新。

  展览汇集辽宁省博物馆、朝阳博物馆、朝阳市北塔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大同市文物考古所、龙门石窟研究院、大同市博物馆等8家文博单位180余件精品文物,以冯太后生平经历为线索,通过“北燕故里”“秦雍之迁”“平城岁月”“千古一后”四个部分,带您走进北魏冯太后的起伏人生,感受十六国和北魏时期的融合盛况。

  此次展览共展出良渚文化玉器、陶器、石器等各类型文物120件(组),均为良渚文化精品,包括二级文物16件/组、文物38件/组,向观众展示了良渚文化的神圣和精致,生动介绍了良渚文明与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让观众在了解良渚文化的过程中也能窥得远古人类的生活。玉器是良渚文化的符号性器物,其数量之众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湛,为中国同时期各大区系类型考古学文化所绝无仅有的,本次展览中的多节琮、玉钺两件珍贵文物是首次出省亮相。

  此次展览汇聚了27位辽沈书画艺术名家的精品佳作,老艺术家们以旺盛的创作精力、昂扬的艺术豪情和勤奋的写生实践,创作出涵盖山水、人物、书法、诗文等多种题材的艺术作品。既有对传统经典的承续,又有与时代审美同频共振的创新,不仅展示出辽沈大地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更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本次展览分为“义勇精神 抗敌御侮”“抗日战歌 凝聚力量”“民族精神 汇成国歌”及“生生不息 传承弘扬”四大板块,通过展示200余幅图片与珍贵文物,深刻揭示了东北抗日义勇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事迹与不屈精神,同时以国歌诞生及其广泛传唱为时代脉络,讲述了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全国人民期盼战斗号角的时刻,《义勇军进行曲》如何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国家的象征与重要标志。

  童心未泯,经典流传。“童心邮梦--邮票中的童话世界”展览,汇聚了中国传统神话、民间传说及动画片主题邮票。这些邮票,不仅是故事的载体,也是梦想的翅膀,更是时代的印记,它们唤起我们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金石永寿——吉林省博物院藏碑帖拓本展”以“碑”和“帖”的定义为依据进行梳理,选取四十余套院藏历代碑帖拓本,分述如下:“碑”最初是指没有文字的竖石,后来演变为刻有文字的“碑”,可以引申为具有纪事功用的刻石,如秦《峄山刻石》(翻刻本)、东汉《史晨碑》等,其中还有一件在书法界享有盛誉的《好太王碑》,整拓本,装裱为轴,气势磅礴,极为难得。

  小白楼藏书画掠影展(二)”在伪满皇宫博物院宫廷核心区书画楼一楼开展。该展览是“小白楼藏书画掠影展”系列的第二期,是继《乾隆行书登兴安大岭歌并董邦达设色图卷》之后,伪满皇宫博物院再度与沈阳故宫博物院合作,引进《弘历行书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文及勒铭三碑卷》真迹,带给观众的第二场书画展览。

  本次展览展出的包括贝类、两栖爬行类、鸟类和兽类在内共计数百件标本,这些标本由黑龙江省博物馆以及国家自然博物馆馆藏珍品构成。其中,贝类标本壳体精致、纹理多样;两栖爬行类标本展现了从水域到陆地过渡的奇妙生物形态;鸟类标本羽毛绚丽、姿态优雅;兽类标本则以其庞大的体型和强壮的体魄独树一帜……观众可以通过标本近距离观察到野生动物的野性之美,更能深入了解野生动物在大自然中的生存智慧。

  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也是中国官方博物馆首次与埃及政府合作,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及其最新考古发现的重磅大展。

  《诗经》有云:「日有熹,月有光,富且昌,寿而康,新春嘉平,长乐未央。」本次展览将以航海特色和中外交往内涵为核心,从福禄寿喜、年年有余、八方来财、吉祥如意、请神送福5个主题,展现人们对春节以及美好生活的期盼。

  此次展览共分为六部分,以“万里赴戎机”揭开华工应召远赴战场的英勇序幕;以“战场血痕尽,壮士犹未歇”描绘华工在战火纷飞中的坚韧不拔与无私奉献;以“战地黄花分外香”颂扬在艰难环境中仍不失希望与乐观的华工精神;以“开眼看世界”展现华工在异国他乡对世界的初次触碰与认知拓宽;以“歌未竟 东方白”记录华工对家国深情的吟唱与黎明前夜的不屈等待;以“人散曲未终”缅怀华工的历史贡献,讲述上海大学主持的比利时一战华工营遗址考古发掘过程。

  展览共有微物之神、流动的盛宴、深时之花、荣耀时刻,四个单元。呈现110件, 横跨中西的展品文艺复兴以来400年间众多无名巨匠和传奇大师与展厅的诗意结构带你领略珠宝与自然万物、珠宝与人、珠宝与时间的深层关系。

  艺术家凯特·贝克在其展览《曲径幽知》中呈现了三件大型艺术装置,这些装置通过沉浸式视频、声音和玻璃的结合,探索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互作用,并揭示了我们的作为或不作为对他人、自我及未来世代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每件作品都以独特的视角融入广阔的叙事框架,揭示出人性中无法遏制的复杂力量,同时引导观众反思那些超出我们理解范围的灾难性现实。

  展览精选了V&A博物馆的123件(套)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紧密相关的典藏珍品,通过序厅与“灵感”“制造”“社会”三个篇章的相互呼应,带领参观者逐步深入探索现代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带领下的工艺美术运动艺术,近距离领略1890至1920年间“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非凡魅力。

  展览以初唐时期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为时代背景,展出鎏金银壶、尉迟敬德墓志盖、彩绘陶釉文武官俑、微笑侍女图壁画等130余件(套)唐代精品文物,带领观众回望历史长河,感受大唐盛世辉煌。

  展览分“日月初升”“航海传奇!“白银贸易“无问西东”“美美与共”五个篇章,展示 14-17世纪 明代的中国人在与域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消解、重构 “中国”与“世界的天下观与世界观,为观众呈现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盛宴。

  让我们一起乘坐时光隧道,穿越回清朝...在这里,你将看到乾隆假日里的笔墨丹青、珍玩雅器,探秘他在宫廷与江南园林中的诗意栖居,领略盛世帝王假日生活背后的文化底蕴与审美意趣,快随我一同踏入这场奇妙展览,开启一段乾隆假日的探秘之旅吧!

  特展汇集河北博物院、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咸阳博物院、成都博物馆、绵阳市博物馆、焦作市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等文博单位的240余件组汉代文物精品,再现汉代人日常生活中的勤劳、温馨与富足,也展现汉代人精神世界中对宇宙的想象,对生命的注解。

  此次特展选取麦积山石窟精品138件(组),整窟复原麦积山第44窟、第62窟、第123窟,首次展示第121窟、“释迦会子”及127窟的全部壁画,首次展出13窟大佛“装藏”《金光明经卷第四》全景“揭秘”麦积山30个窟。

  本次展览深入挖掘南京地区集中出土的“东晋南朝墓志及相关铭石书刻”这一史料宝库,从礼俗嬗变、文化士族、历史地理、书法风尚四个角度,多层次解读铭石书刻背后蕴藏的“建康模式”,与大家一同聆听千年前的文明回响。墓志之成,始于书写。作为中古时期长江流域最大宗的铭石书载体,东晋南朝墓志不仅可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还为探究彼时书法艺术的“真面目”提供了一扇窗口。

  探索“马”作为权力的表征与人类文明发生发展的紧密关系。此次展览展品囊括油画、版画、雕塑、丝织品、车马器、陶俑等多种形式,以展现古今中外马文化的深刻内涵。

  扬州博物馆特联合多家文博单位,举办蛇年生肖艺术联展。本次展览以生肖蛇为主题元素,展现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蛇年生肖文化和民俗,感受蛇年生肖文化在中华历史长河中的发展与创新。

  常州博物馆联合中国文物报社等数十家文博机构,众筹数百帧灵蛇题材的文物艺术品映像,择新春佳节奉展于各地公众。

  展览汇聚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及四川地区共11家文博单位的139件精品馆藏,其中国家一二珍贵文物106件,占展出文物总量的76%。展览呈现“人神共舞”“巴蜀同辉”两大部分,全景展现了古蜀王国的辉煌历史与独特文化,感受古蜀先民的日常生活与礼祭场景,彰显了中华民族非凡的文化想象力与惊人的创造力。

  为迎接2025农历乙巳蛇年新年的到来,增添节日喜气,连云港市博物馆与南阳唐王府博物馆联合全国各地文博机构,以蛇为主题,组织《蛇舞新春》——中国蛇文化百馆联展,选取全国各地博物馆馆藏文物、图片200余帧,以图文形式,全面解读蛇与华夏民族的内在联系,回溯中国蛇文化的历史脉络,展示蛇与华夏文明相互印证的文物与艺术品。

  本次特展是由苏州湾博物馆联合12家文博单位,于计成家乡吴江举办的原创专题展,也是《园冶》刊行四百多年后首次回到作者的家乡展出。展览汇集各类相关书画、古籍和器物,是对迄今为止计成及《园冶》研究成果的全面展示和回顾,也通过展厅中园林式的场景布置,力图为观众奉上一场兼具知识性与艺术性双重体验的精彩盛宴。

  展览取名“寻梦”,以回望的姿态,溯洄从之,重解经典。我们尝试将《牡丹亭》之梦的结构嵌套在全晋会馆的古典建筑中,营造了一个无限定的展陈空间,飞檐画栋、亭台花木、雕梁彩绘乃至四时光影皆可为展览。在移步换景的沉浸时空里,观众不仅可以神游于《牡丹亭》的内在结构里,更可以徜徉于“戏—梦—情”的诗性意境中。昆曲的典雅从容与古建的丹采庄严相映发,昔人游园蓦然寻梦,今人寻梦复归园亭。

  本次展览,苏州丝绸博物馆邀请了15位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家,以馆藏先秦至清代的织绣文物为题进行再创作,为文物注入全新生命力。展览通过实验性创意策划,让馆藏文物与艺术家作品在展厅内进行跨时空对话,呈现了新艺术形式对“丝绸”概念的当代表达,与观众一起探寻全球化浪潮下丝绸文化的更多可能性。

  展览以“观茶”为主题,精选114件故宫博物院馆藏的精品文物,其中一级文物有22件,涵盖历史人物书画真迹,器物珍宝,宫廷存世的贡茶等。

  本次展览分为“觅蛇隐踪 折折前行”“画蛇添福 巳巳如意”“灵蛇献瑞 生生不息”三个单元,带观众领略形态各异的蛇,展现大自然赋予它们的神奇魅力与顽强生命力。

  此次展览便聚焦于文人雅士如何将品茗情境融入书画创作之中,展示了49件/套馆藏文物、书画,其中二级品1件,品18件,包括陈奕禧的书法立轴、梁同书的对联、钱慧安的《百岁老人试新茶》图等珍贵文物,意在呈现多重背景和视野下的茶书画发展道路,以供观者得见中国茶书画之一隅,一品书画中的茶滋味。

  “佳气清言”馆藏楹联书法精品展从杭博馆藏近400件楹联书法中,考证释义,修补残缺,选出60件/套楹联书法佳作及其相关展品与观众见面。展览选取清早期、乾嘉时期、晚清、四个楹联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阶段,将各个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书家、楹联作品以及艺术史中的重要转折做了立体化的呈现,更直观地勾勒出三百余年来楹联书法艺术的发展轨迹。秦汉篆隶的醇古典雅,金石碑版的雄强朴茂;董其昌的飘逸灵动,赵孟頫的端庄遒美;每一幅作品都是不同时期楹联书法艺术发展的缩影,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诠释。

  展览从理解汉代玉器的基础“材质和工艺”开篇。展出了共计175件/组珍贵文物,种类涵盖玉器。陶器、青铜器等,包括58件/组文物是国家一级文物,包括一件禁止出境文物。金缕玉衣、宜子孙玉璧、四神玉铺首、嵌玉漆壶,还有迄今发掘最大的汉代玉璧都在展览中展出。

  本次展览将呈现超过100件精美的黑陶与青瓷作品,带您深入探索罗洪文大师的独特艺术世界,同时感受浙江地区悠久的陶瓷文化传统及其不断创新发展的精神。这不仅是一次视觉上的盛宴,更是和中国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一次深刻对线

  近300件套文物即将在嘉兴博物馆精彩呈现它们生动、奔放、野性、彪悍的个性,再现了两千多年前发生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一景一幕,透过这些文物你将对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文明有全新的了解,对古老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也将有全面的感悟,古老神奇的草原游牧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沉积,将令你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展览以浙古新发现,以及省内外二十余家文博单位收藏宋代精品文物和图像资料为依托,通过设置“崇古尚礼”和“格物致礼”两个单元,主要展示和叙述两宋时期,尤其是北宋真宗、徽宗和南宋高宗时期,崇古尊儒,扶持道教和佛教,加强礼制恢复和建设,以礼治国,以及士大夫群体敬宗睦族,融合“礼”与“天理”,“追三代于鼎彝之间”的社会图景。在力图宣传宋代文化典范,挖掘传统礼学当代价值的同时,为观众提供耳目一新的文化盛宴。

  展览选取上自西汉,下至的40多位历史人物的事迹,描绘了一部逾越两千年波澜壮阔的西域历史画卷。展现了从张骞凿空西域,到首任西域都护、首任伊犁将军、首任新疆巡抚、首任新疆省长、首任新疆省人民政府主席等历史人物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新疆的有效治理,实证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多元一体共同开发建设,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展览内容分为万里侨路、赤子侨心、相知相助三个部分,展览以世界史、中国史、侨史、地方史四史相互融合贯通,以中华民族“文明的包容性”和“文明的和平性”,彰显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爱好和平的精神品格,将民心相知相通、文明交流互鉴的愿望传递到中俄两国,见证多元文化交汇融合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激发海内外中华儿女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本次展览共展出传统年画、威海剪纸、面塑、渔民画、锡镶、老乌货、银锁、非遗葫芦、布贴画等十多个品类,共计225件民俗精品。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也饱含

  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是镶嵌在西辽河流域、长江流域的两颗璀璨明珠,是考古所见不同阶段古国的金色名片。红山良渚,一北一南,以玉为魂,遥相呼应,不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圣地。2024年12月26日,由河南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良渚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玉鉴古国——红山·良渚文化展”将在河南博物院展出。

  本次展览展品共166件套,按纹饰图案主要寓意归纳为 “福聚家和 寿盛康宁”“功成业就 物阜民丰”“喜结佳偶 嗣续绵长”“章服之美 礼仪之大”四个部分。在展览中,小的香囊、扇套,大的斗篷、龙袍,一件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传统织绣作品,蕴含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既折射出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善良的文化底蕴,还代表着勇敢、团结和坚韧等精神品德。

  展览分为“甲骨学史上的天津”“王的祭祀”“王的战争”“王的臣子”“王的诸妇”“王的农牧”等6个单元,既有对天津同安阳殷墟甲骨深厚历史渊源的梳理,又有对武丁王统治之下商代祭祀、军事、内政、农业等各方面情况的鲜活呈现。透过这些历三千余年而不朽的文明载体,观众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个辉煌的武丁时代。

  展览展出近百件唐杯和来通相关藏品,品种丰富、地域广泛、展品精美,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观赏性、艺术性。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举办此次专题展览,旨在向公众展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造型、不同材质“杯子”的风采,阐述其蕴含的文化含义、时代特点,让观众深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次展览由该院联合全国26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共计借展北京、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四川、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11个省份及地区商代代表性文物14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127件套,展览以盘龙城遗址为切入点,联合苏埠屯、大辛庄、刘家庄、平谷刘家河、定州北庄子、湖南宁乡、新干大洋洲、三星堆、殷墟等遗址的精品文物。

  马王堆汉墓自发掘以来,其饮食文化一直备受瞩目。墓中出土的精美漆器餐具、超过350支记录着食物、食器的遣册竹简、五花八门的烹饪方法以及丰富的调味品,都展现了汉代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和独特魅力。这些珍贵的文物和遗存,不仅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提供了重要资料,更让我们对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靠一己之力从全国各地、海外购藏108件精美瓷器。然而尹黎栓、叶妙玲伉俪并未独享这些珍藏,而是秉承“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美德,将其全部无偿捐赠予东莞市博物馆。此批瓷器年代跨越唐代至,其中不乏珍品,极大地丰富了莞博瓷器品类,为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藏品支撑。84

  展览以黄东的视角,用“回忆录”的形式,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他的故事,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体验。展览展出了布莱克家族、麦秀与黄东共同完成的植物绘画作品和手稿,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中西绘画风格的碰撞与融合。通过场景还原、数字化角色扮演等手段,观众仿佛置身于18世纪的时空,亲身体验黄东与布莱克的交流互动。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冶铸、造纸印刷、瓷器、建筑、布匹织造......在当时那可是全球领先。到现在还在我们的生活里 “发光发热”,让我们一起探秘中国古代文物中的“黑科技”领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熠熠光华。

  展览用115件(套)与“蛇”及春节传统习俗相关的馆藏文物,为广大市民呈上了一场“金蛇献瑞”的文化盛宴。此次展览以“灵蛇起舞·喜迎春”为主题,以宋代丁谓《蛇》诗为纲,用青铜器、陶器、拓片、织绣、皮影、剪纸、年画、玉器等文物讲述了“有蛇食象”“人首蛇身”“天造玄武”“西湖借伞”等故事,展现了春节的传统习俗,为热闹、喜庆、祥和的蛇年春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汉代,随着国家制度的推行、都县统治区域的扩展以及对属国治理的逐步加强,大一统秩序逐步完善,各区域、族群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也实现了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墓葬中使用陶器,特别是陶屋、陶仓、陶水井、陶灶、陶制车船等建筑模型作为明(通“冥”)器陪葬的习俗,亦逐渐由中原流传到南越、西南夷等区域。

咨询热线:841159128637
LINK 友情链接: 优酷 京东 淘宝 微博
Copyright © 2012-2024 金年会|金年会·jinnian(金字招牌)诚信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