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金年会从晚清赔款大赢家到香港发钞行到笨拙巨象:汇丰银行国运浮沉

发布时间:2025-02-04 20:17:26

  原标题:从晚清战争赔款大赢家,到香港发钞行,到今日行动迟缓的“巨象”:汇丰银行,与国运共浮沉

  多年以后,面向维多利亚港,大英轮船公司监事苏石兰会想起那个遥远的下午,他登上“渥太华”号邮轮,洽谈业务并听取一项密讯。

  空气中,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沿着中国海岸线开放的通商口岸如同一只只巨乳,滋养着战争资本主义列强永无止境的贪婪。

  1865年汇丰银行成立之前,已经有多家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业务。然而这些银行的总部不是设在伦敦就是设在印度,经营重心并不在香港和中国内地。

  随着中国贸易大门被打开,洋行大班们迫切感到需要创办一家总部在香港的本地银行。他们在写给英国殖民大臣的发起信中,是这样描述汇丰银行成立的必要性的:满足一项绝对需要,本地贸易现在带有极为广泛的性质,而任何银行代理处都不能应付。

  与此同时,一大批当时的优秀银行经理人被从香港、上海挖来;而苏石兰也从轮船公司的普通一员,20年后(1884)晋升为汇丰银行主席。

  顺着资本全球化的大潮,汇丰银行历经上百年,兼并扩张使其成为了今天的汇丰控股(“汇丰”,“集团”)。

  同样随着中国崛起的历史大潮,2017年以后中国平安和贝莱德成为了汇丰最大的两个单一股东;截至2021年末,中国平安旗下的平安资管持有汇丰8%的股份,是汇丰的最大股东;贝莱德持股7.96%,位居第二。

  然而,时光倒回,如果把目光转回到清末那个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时代,透过清王朝缓缓闭合的宫门,我们能看到在列强瓜分中国的一份份赔款条约上,汇丰的名字始终如影随形。

  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清朝末年一个甲子的时间里,中国陷入“爆发战争、借钱打仗、战败赔款、继续借债”的恶性循环,军费、外债和赔款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出。

  短短几十年中,旧中国国家财政主要收入,像海关税、部分常关税和厘金等的征税权一一被西方列强攫夺。

  以《马关条约》为例,条约规定中国应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如此巨额的赔款,远非当时的国家财政所能承担,于是就出现了列强竞相争夺对清政府的权的局面。

  通过与清政府建立性关系,列强既可以通过输出资本获得高额利润,又可以以债权人的身份对清政府施加各种影响,左右旧中国的财政金融、控制海关,在财政上和上控制和影响旧中国。

  例如当时清政府的重要多以海关税收作为担保,而在未结清前,海关总税务司一职基本由外国人担任。

  在清政府先后于1895年、1896年和1898年三次订立的俄法借款、英德借款和英德续借款中,汇丰在后两次借款都是主要债权人,从中获得了丰厚回报,仅手续费一项就获利32万英镑(借款额度的2%)。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接着是八国联军侵华,一场更大的灾难、一次更重的赔款袭来。列强在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勒索赔款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而此时的清政府已经山穷水尽。

  这一数字怎么计算得到呢?很随意,天朝既然是4.5亿人口,那就1人赔1两,不论老少、童叟无欺。

  这一次清政府依旧只能背负外债,而汇丰再次成为大赢家。这笔赔款按黄金计价,但以白银支付,分39年偿清。汇丰不仅经管着6700万英镑赔款中属于英国的份额,还被指定为保管银行。

  此后,逐利的资本继续将触角延伸,“修筑九广铁路、粤汉铁路”、“建立”、“袁世凯善后借款”、“军阀混战”……都有汇丰参与的身影。

  风云变幻,斗转星移,二战中随着香港的沦陷,汇丰将总部迁至伦敦。等到1946年汇丰重新回到香港,日不落帝国的米字旗已经从全球各地纷纷垂下,世界变了,东方的格局也已经改变。

  战后香港经济迅速复苏,南北商贸蓬勃发展,一批华资银行把握住时机,趁势而起,其中的代表之一就是恒生银行(恒生)。

  到了1962年,恒生已发展成为香港规模最大的华资银行,并且开始挑战汇丰在香港零售银行业务市场的垄断地位,成为其强劲的竞争对手。

  然而,1965年发生的一场挤兑风潮,令恒生几近清盘。最终,汇丰以低廉的价格拿到恒生的控制权,一举消除了其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从而奠定了汇丰在香港零售银行业务上的垄断地位。

  伴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汇丰与恒生在香港市场的占有率一度达6成以上。此外,香港的金融体系中并没有一个正式的中央银行,而汇丰则扮演着“准中央银行”的特殊角色,承担一系列中央银行的职能。

  例如,长期以来汇丰一直是香港的主要发钞行之一。在1994年中国银行加入发钞行之列以前,香港的发钞业务一直由汇丰和渣打集团掌控。

  发钞虽不能给发钞行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但由此带来的声誉则能够为发钞行在业务竞争上,尤其是吸收存款方面提供极大的优势。

  作为很长一段时间内唯一将总部设在香港的银行,汇丰与香港政府关系密切,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港府的关照。汇丰也因此是港府外汇及财政的主要往来银行,存款基础稳固。

  除了金融政策制定、金融机构监管等由香港政府的有关部门处理外,汇丰还是香港银行间结算的最终结算行,其他银行都需要在汇丰开设账户才能结算。

  1990年,正当中英双方就香港新机场的建设问题出现争执之际,汇丰通过结构重组,成为控股公司注册地与总部迁至伦敦的金融集团。汇丰解释此举为集团国际化的需要。

  1988年港英政府通过“新会计安排”协议将汇丰的“结算职能”与“最后人”转移至政府下属的“外汇基金”。

  还乡英国后的汇丰正式实施其国际化战略,其后十多年里汇丰四处并购,不断为其成为跨国金融集团的宏愿添砖加瓦。

  上世纪90年始,汇丰开启了全球并购之路,先后并购了米特兰银行、ANZ、利宝集团、法国商业银行等众多金融机构,范围遍布欧洲、亚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

  广泛的业务布局极大地提高了汇丰的抗风险能力,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汇丰可谓“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1997年汇丰控股共盈利425.5亿港元,汇丰银行盈利约200亿港元,占集团总盈利的47%。到了1998年,以香港为业务根据地的汇丰银行的盈利同比下滑了47%,而汇丰控股的盈利下滑了21%。

  汇丰盈利下滑幅度较小正是得益于此前多年的国际化战略成果,遍布全球的业务极大地分散了亚洲金融风暴带来的影响。那一年米特兰银行为汇丰控股带来了16亿美元的利润,成为集团当年最大的盈利来源。

  在其他同行骤然陨落或者陷入巨亏之际,汇丰安然度过了亚洲金融风暴。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浩浩荡荡,汇丰又一次成为弄潮儿。

  2000-2008年,汇丰继续全球并购之路,收入也是逐年增加,由239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607亿美元,CAGR为14%,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收入规模回落至567亿美元。

  同时期,汇丰的盈利由2000年的66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191亿美元,CAGR为16%,2008年盈利受挫,同比下降70%至57亿美元。

  凭借着超强资本实力、盈利规模、资产收益率等硬性指标,汇丰在2007年的全球银行排名中位列第五,排在瑞银、巴克莱、法国巴黎银行、花旗之后,是世界顶尖金融机构。

  面对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即使是成长为跨国巨头的汇丰也不能幸免。以美国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收缩,导致汇丰的资产负债表由扩张转向缩表。

  收缩全球经营网络、减少并购扩张、大规模处置非核心资产、降低风险资产规模、注重内生增长成为汇丰此后的经营主线。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恢复重建与中国的金融改革“相映成趣”——实质上是国力强弱交替。

  背靠着蓬勃发展的中国,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而汇丰的国际化经营又屡屡受挫,业务回归亚洲、回归香港自然顺利成章。“将资本配置到回报最高的业务”,成为汇丰的业务宗旨。

  在最新的业务版图中,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合计贡献的业务价值占汇丰全部业务的36%,占比最大;亚洲地区全部业务价值更是占到汇丰整体业务的47%,亚洲尤其是香港是汇丰最核心的经营区域。

  2021年亚洲地区为汇丰贡献了126亿美元的净利息收入,几乎是其他地区的贡献之和;另外亚洲为汇丰贡献了122亿美元的除税前利润,是其他地区贡献之和的2倍左右。

  分业务来看,2021年财富管理及个人银行业务(零售业务)贡献了汇丰收入结构中的43%,工商金融与环球银行及资本市场业务分别贡献了27%及30%,零售业务是汇丰的业务核心。

  而在零售业务上,亚洲地区的重要性同样不可撼动。2019-2021年亚洲地区贡献的财富管理收入分别为56亿元、52亿元及58亿元,占汇丰全部财富管理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65%、65%及64%。

  观察汇丰的总资产可以发现,2000年以来其资产变化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00-2008年的资产扩张期,以及2009-2020年的资产调整期。

  从可获得的数据来看,在第二阶段里伴随全球主要央行的货币放水、利率下降,汇丰的净息差水平也在持续降低,2021年其净息差为1.11%,较2011年的2.51%降幅达到56%。

  资产规模持续调整,净息差持续下降,自然导致利息净收入表现不佳,2011年以来汇丰的利息净收入逐年递减,2021年为265亿美元,较2011年下降了35%。

  与此同时,业务线收缩同样导致汇丰的非息净收入规模持续下降,2021年其非息净收入为231亿美元,较2011年下降了27%。

  2016年非息净收入的骤降则主要受与欧洲私人银行业务相关的32亿美元商誉减值以及其他重组开支影响所致。

  汇丰的营业收入自然也是下滑态势,2011-2021年其营收由723亿美元逐渐缩减至496亿美元,收入端表现不佳。

  盈利端与收入端类似,2011年以来汇丰的净利润表现起伏较大,2016、2019及2020年受巨额商誉减值影响净利润下滑较大。

  2021年汇丰通过缩减业务以及信贷损失拨回实现净利润126亿美元,在低基数效应下同比增长了223%。

  自2007年汇丰的盈利规模(190亿美元)达到顶点后,再没有哪个单一年份的盈利规模达到这一水平,包括2021年。

  2016年12月到2022年5月,汇丰共进行过四次股份回购,回购金额共计75亿美元。最近一次回购发生于2022年4月,回购了20亿美元股份。

  2011年以来,汇丰通过现金分红和股份回购回报了股东971亿美元,真正做到了把股东回报落到实处。

  金融是一个国家国力的体现。汇丰的诞生、发展、辉煌都伴随着“日不落”帝国的国力增长与影响力扩张;而如今宗主国“日已落”,国力的强弱更迭,同样使得历经百余年的汇丰变成了一头“巨象”,如今脚步沉沉。

  本报告(文章)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公众公司属性、以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为核心依据的独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风云力求报告(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报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值风云不对因使用本报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咨询热线:841159128637
LINK 友情链接: 优酷 京东 淘宝 微博
Copyright © 2012-2024 金年会|金年会·jinnian(金字招牌)诚信至上